第二百九十九章 两种设想 (2 / 3)
景墨笑道:“你这一首《渔樵问答》是新作吧?我这一首《临江仙》却也是今人之新作,乃是本朝大才子杨公杨升庵之作。你说这算不算是无巧不成书?算不算是天作之合?而且这一首诗,与你这首曲子可说是珠联璧合,你说这又巧不巧?”
小蛮难以置信道:“还有这种事,你快念来我听听。”
景墨便吟道:“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。是非成败转头空。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。白发渔樵江渚上,惯看秋月春风。一壶浊酒喜相逢。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。”
聂小蛮听了击节赞叹,走到书桌前,提起笔来就写。景墨好奇,便走过去看时,只见聂小蛮写的是:志在渔樵者,以此消遣,移情非浅,是曲,传自何君桂笙,古越之高人,文章盖世,无学不通,而著述之富,足冠古今,暇更以琴书自乐,绰有安道之风,愧余才疏艺劣,而奏斯曲者,不亦感君之惠授乎?杨公升庵者,天子不能臣,诸侯不能友,是以金兰同契,拉伴清谈,数治乱,论兴亡,千载得失是非,尽付于渔樵谈笑之中矣。回视奔走红尘,忧谄畏讥,婴逆鳞,罹罗织,待罪於廷尉而触藩两难者,殆天渊耳。鼓是操者,尚思所以洁其身乎?
写完之后聂小蛮把笔一扔,一边摇着扇子,闭目静思,一回儿紧皱着双眉,一回儿突然又暗暗点头,末了他的眉宇好像明朗些,仿佛阴霾沉沉的天空突然透露些淡淡的晨曦。
他也许已经寻得了什么出路了吧?
景墨问道:“聂小蛮,你是不是想出了什么解决方法?”
小蛮疑迟道:“不是方法,只有两种设想,但是渺茫得很。”
“有了设想,总比束手无策的强。你要不要说出来咱们一起商酌商酌?”
“嗯,也好。你刚才疑心岳大中是碰巧自己服毒,这按情理来说应该是不会发生的事。他既然有了承袭遗产的机会,前途的希望一片光明;而且当他向众亲戚宣布遗嘱的时候,还是兴高采烈的,自然绝少可能自杀。不过你这一提示,使我想起了他是才从苏州回来的。还有一种可能是,碰巧他在未归之前,遭了人家的毒害,等到回家后毒便发作了,便酿成这一桩疑案。”
景墨闻言大喜道:“对啊,这分析有些道理。但你有什么根据没有?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