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三十九章 浪费是可耻滴 (6 / 7)
这座盟誓台位于桑燧附近,周围是楚国的房县与道县。进出盟誓台的唯有一条宽约两百米的简易土路,它通往新智,再通过新智沟通宋郑。一旦跨出这条土路,便进入了楚国境内。
晋国的国家建设是从管仲那里学来的路子,土路两边栽种着碗口粗的桑木,这叫“表道于路”。秋末的桑林郁郁葱葱,向道路两旁的卫兵一样护卫者这条唯一通往外界的路。这种修路风格让晏婴非常亲切,他望着这条道路,仿佛看着齐国本土的道路一样。
脚下是盟誓台所在的土山,晏婴正站在山脚下。留守的韩氏士兵曾邀请晏婴登台观望,但晏婴是个守礼的人,即使没有人监督,他也不打算当先登台。
晋军修建这座土丘是为了震慑,晏婴仰望山顶,心灵却是感到一阵阵震撼——历来,人们修建丘式建筑,不过修建九重丘便到顶了,再往上,人的能力有限,已经无力继续向上筑土成丘。但晋人这次修建了十三重丘,一层层丘壑重叠而上,每层丘壑上都修剪着无数供歇脚的石屋,以及木制楼阁,如此繁复的建筑能在三年之内完成,简直非人力所为。
“你们真的只用了三万民工,便在三年之内修好了这座盟誓台?”晏婴确认。
“不止三万,刚开始筑土成垒,我们从附近雇请了五万民夫,加上三万俘虏,合计八万人……”
哦,晏婴点头:八万人三年干成这件事,他只会感慨晋国的财力雄厚。
“山丘修缮好了之后,剩下的都是技术活儿,我们遣散了大部分劳工,运走了一万名俘虏,从国内带来部分工匠继续修建,那时,我们大约三万人;再后来,我们逐层往上修建,并逐步遣送俘虏,最终,我们留下一千工匠,两千俘虏,以及一千戎守士兵——这是目前我们所有的人手。”
三千人做善后工作,似乎也不算多,大如此大的工程……晏婴用手指画了个圈,问:“十三重丘,我记得每筑好一层丘,底下那层丘都会地基沉降一点,一般筑到五重丘的时候,地基已经沉降的非常厉害,你们是怎么解决地基沉降问题,并把丘数筑造到十三重?……似乎,我看底层的丘毫无变形的感觉,你们是怎么做到的?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