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零六章 大丰收 (3 / 10)
像是刘邦这种单名同字的避讳,还算合理。
等后来他后辈汉宣帝刘询,直接把跟自己犯了同音字的战国思想家荀卿——就是写出《劝学》还上了语文教材的荀子,在史册里改成“孙卿”,便很有点扩大战场的意思了。
毕竟若是论起先来后到,明明是人家荀子先来。结果好好的一个“荀子”,差点因为这一避讳变成“孙子”,这理到底能找谁说啊。
至于李贺这种,父亲名字明明是两个字,居然还能单独将其中一个拎出来、然后再因为同音而要求避讳的操作,根本就是别人在故意搞他。
韩愈当年还专门为李贺这件事写过一篇文章,文中非常辛辣地讽刺道:“要是因为李贺的父亲名字里有个‘晋’字,李贺就不能考进士,那么天下间所有父亲名字里有‘仁’的那些人,是不是连人都不配做了啊?”
这一问,堪称鞭辟入里。
很可惜,人家根本不和你讲道理。
李贺最终也没能参加进士考,只在后来经人推荐,担任了一个从九品的微末小官,三年后辞去官职为人幕僚,直到去世也没有得到能一展抱负的机会。
李贺毕竟是一代诗鬼,在遭遇了如此不平的待遇以后,他尚能写出“入乡诚可重,无印自堪悲。”的黯然诗句。
要是换成叶争流这种祖安人士,大概只能骂出“避讳避讳,避尼玛讳”这等粗鄙之语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